查看原文
其他

1991年你在干嘛?

LaGarconne 2022-05-02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纸城 Author Nora Liu

1991年,你在哪?在做什么?


那一年,苏联解体;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,海湾战争结束;哥伦比亚大毒枭巴勃罗·埃斯科巴自首(美剧《毒枭》的原型);英国科学家蒂姆·伯纳斯-李向全球人民报告万维网 www. 的使用方式,神不知鬼不觉地“拨快了”地球的转速......



同年,范思哲秋冬秀场上,彼时四大宇宙超模:Linda Evangelista, Cindy Crawford, Naomi Campbell, Christy Turlington 手挽着手向观众谢幕;美国的涅槃乐队发行了被载入摇滚史的专辑《没关系》(Nevermind)。


朋友 lulu 以她们4个为原型画了一张插画!

微博:Jialu_W




还是那一年,一斤猪肉一块五,我还没出生...然而今天,我斗胆来说说一本比我还年长的杂志——被公认为当代艺术权威刊物的《frieze》


本文首发于公众号:纸城(paper-city)

题为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正确打开过“当代艺术”



1991年发生的这些事,看似没有关联,只是报纸上的大字号头条新闻而已,可对于一些神经敏感的人来说,它们远不止一行油墨那么简单。


这些触角发达的人类,不断吸收着来自地球各处的信息,将它们排列组合,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重新向世人展示。这些作品包含了文字、绘画、影像、音乐、建筑…有人称之为艺术,并对它们非常重视,比如 Amanda Sharp, Matthew Slotover 和 Tom Gidley. 为了表达重视,他们办了本杂志,取名《frieze》,与“freeze”(冰冻)同音。


《frieze》创刊号


那会儿,主流的艺术评论杂志大多产自学术圈,由艺术教授们主笔。像《frieze》这种由私人创办的艺术杂志实属罕见,能存活四分之一个世纪的,更是凤毛菱角。《frieze》必有其生存之道。



《frieze》的生存之道


刚出生时,它是本纯粹的杂志:一年八期,探讨艺术、哲学、战争等话题。2003年,进入青春期的《frieze》有些躁动,于是搞了个一年一度的艺术大派对:Frieze London


Frieze London, 2015


Helly Nahmad 画廊萌萌的展位

@Frieze London, 2015


2012年,步入成年的它已经不满足于在英国活动了,遂将活动半径扩大到纽约,Frieze New York 应运而生。同年,纵观艺术史的年刊 Frieze Masters 横空出世,每年十月发行。去年,他们办起了学术论坛:Frieze Academy,邀请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们做讲座。


Frieze Masters, 2016


回望过去25年的路,《frieze》在前半段路上步步为营,在后半段路上高歌猛进。在25年这个节点上做总结,实为明智之举。于是便有了我们手头沉甸甸的黑皮书《从A到Z:当代艺术关键词》——59个关键词,对应59篇精选文章,主题五花八门。


英文版 A to Z of Contemporary Art



它把“当代艺术”变成了一扇自动门!


对于没有经过系统艺术训练的人来说(比如我),“当代艺术”这四个字听着瘆人,搭什么毁什么。它像一扇沉重的门,怎么推都推不开。然而这本黑皮书,活生生把“当代艺术”变成了一扇自动门,你一靠近这扇门,它就自己开了


这本书怎么做到的?


 太空女和小飞猪 @Frieze New York, 2016


汪民安教授在中文版序言中给了两条线索。第一条说《frieze》“介于研究和叙述之间,论文和随笔之间,客观和主观之间,高深和肤浅之间。简单地说,这些评论文章介于专业和大众之间。


你看,这不就是自动门吗?你离它远的时候,它关着;你一靠近它,它就开了,一点儿架子都没有。


潮人们 @Frieze New York, 2015


第二条线索说,这本书里的“艺术方式以及艺术流露出来的观点令人眼花缭乱,以至于编者只能根据主题的字母从A到Z进行排列——这种排列也是反等级式的——没有哪个主题特别重要,没有哪篇文章,没有哪个作者特别重要——排序完全取决于字母的偶然性。”


既然章节是随意排列的,那么你当然可以跳着读。


爱看电影?史蒂夫·麦奎因在106页《电影 Film》等你,他想跟你谈谈电影对他的影响。爱读卡尔维诺?254页《风格 Style》有对卡尔维诺遗作《新千年文学备忘录》的详细解读。爱买彩票?请闭上眼睛,随笔翻一页都是惊喜。


frieze no.151


如果现在让我再读一遍,我会先从156页的《行话 Jargon》开始。在这篇文章里,《frieze》两位现任主编:丹·福克斯和詹尼佛·伊吉重新给单词下了注解。


说白了就是洗脑。让你把自己从普通生活的语境中拉出来,进入他们的语境,说他们的语言。这么一来,本书其余58篇文章就容易理解了。摘录几个词条:


Death[死亡]歌德说:“让一个会思考的生命去思考它的不存在,去思考其思考和生命的终结,是完全不可能的。”伍迪艾伦认为:“永恒的虚无也无所谓,只要你能为之穿上得体的衣服。”


Dematerialize[非物质化]我们都会经历到。参见:Death。


Fame[名声]一杯毒酒。我们都盼着能喝上。


Fashion[时尚]一杯毒酒。我们都喜欢喝。


Sex[性]绝大多数关于性的艺术都不性感。


Social Media[社交媒体]“拖延”的同义词。


……



一遍看下来,如果你又点头又发笑,还跟他们一样有给某个单词重新下注解的冲动,那么你就进入一种《frieze》状态了。


除了《行话》,还有许多我愿意反复读的章节。比如,《战争 War》。



举个例子


这篇文章原题为《战争的艺术》(The Art of War),刊登于《frieze》2006年5月刊。作者埃亚·韦茨曼(Eyal Weizman)是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(Goldsmiths, University of London)建筑研究中心主任,主管司法建筑。2014年,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全球学者(Global Scholars),不定期去 Princeton 讲课。



这位出生在以色列海法的学者,一直在研究自己国家军队的作战方式。文章开篇,他向我们赤裸裸地描述了2002年,以色列国防部队(IDF)对纳布卢斯发起攻击时用的“穿墙行军”策略


这是种什么样的策略呢?


“不使用任何城市街道、马路、小巷或庭院,或任何朝外的大门、内里的楼梯间和窗户等等,而是水平穿过墙壁,通过垂直穿过天花板和地板上炸开的窟窿洞移动。”


这种策略,把城市变成了“作战的中间介质”,换句话说,城市即战场。


纳布卢斯之战,2002年4月


为了弄懂“穿墙行军”的作战原则,韦茨曼采访了以色列国防部队指挥官阿维夫·克拉维夫。克拉维夫在指挥这场战斗的时候,只有42岁,被公认为以色列国防部队中最有前途的军官之一。他一边服役一边修大学课程,你猜他学了什么?


不是政治、不是量子力学,而是哲学。


克拉维夫认为,我们看到的空间不是空间本身,而是我们对它的解读


他以小巷子为例,“你如何解读小巷?我们把小巷解读为禁止走过的地方,门是禁止穿过的地方,窗户是禁止眺望的地方,因为小巷里有枪子儿等着我们,门背后有陷阱等着我们。这是因为敌人用传统的、古典的方式解读空间,但我不想遵循这种解读,也不想陷入敌人的陷阱(......)我想要敌人大吃一惊!”


frieze no.186


他确实做到了。他命令士兵们忘掉传统的行走方式,而是“穿墙移动”。我们的古话“不撞南墙不回头”,在克拉维夫那儿变成了“老子就是要撞墙”。这种残忍又直截了当的作战方式,在政治和军事层面上成功摧毁了巴勒斯坦抵抗组织。


除了解读“穿墙行军”,韦茨曼还探讨了其他的军事作战理论,以及这些理论的哲学基础。当我逐渐深陷其中时,一句“你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是什么要了你们的命”猛得敲醒了我,文章戛然而止。


frieze no.175


我才想起来,手头这本书探讨的是当代艺术。而这篇文章确实没有跑题——原题为《战争的艺术》,这场战斗确实发生在21世纪,这种作战方式,不失为一种“暴力艺术”。


类似跨越边界的文章还有很多,不论出自90年代,还是10年后,这些文章给我带来全方位的思维冲击,今日读来仍不过时,甚至历久弥新。


frieze no.156



📢 新 书 发 布 会

文中提到的《从A到Z:当代艺术关键词》这本书,中文版9月份新鲜出炉,月初在北京办了发布会。9月24号他们要来上海了!!!活动在刚刚开馆的昊美术馆(就是有点远...2号线广兰路呢...)要不要偶遇一个😁


时间:9月24日 15:00-17:00

地点:上海昊美术馆 昊和厅




frieze no.178



相 关 推 送


浆浆浆浆浆糊电台开播了!

深夜电影「咖啡与香烟」,一场95分钟的尴尬

被问到受过什么样的性别歧视时,男性朋友们是这么回答的...

达利,一只时髦的疯子

艺术史


微博:老司机诺拉

Instagram: nora_liu

点击"原文链接"看目录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